老朋友Simon和Yuki带同1岁多的儿子来到医务所,两人神情略见紧张,究竟所为何事呢?
原来最近Yuki发现孩子的阴囊看上去不对称,而腹股沟(大髀罅)也有点肿胀,生怕出了什么状况,因此感到忧虑。
检查后发现是「疝气」(Hernia)引致,即俗称的「小肠气」,又称为「脱肠」。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肠脏、内脏由腹腔肌肉层包裹并藏在体内,当腹腔肌肉层变薄或出现弱点,内脏(多数个案为小肠)经由这缺口被挤离原来的位置,就是疝气。
除了长者、孕妇外,幼儿出现小肠气问题亦很常见。因为幼儿腹股沟或肚脐的先天结构未完全封闭,大哭或咳嗽时腹部压力增加,便有机会使部分肠道经由缺口凸出。
婴幼儿小肠气分为两大类别:腹股沟疝气(腹股沟小肠气)与肚脐疝气(肚脐小肠气)。前者多跟先天结构有关,在男性胚胎发育时,本来位处腹腔内的睾丸,要经过腹股沟管,才可以下移至腹腔外的阴囊。过程完成后,腹股沟管的开口一般会自动闭合,若无法完全闭合留有缺口,就可引起小肠气。
女性亦会患上腹股沟小肠气,被挤出的可以是小肠、卵巢或部分输卵管,但因女性的腹股沟管比男性的狭窄,所以患上此症的机会相对较低。
肚脐小肠气则是指当胎儿仍在母亲体内时,肚脐位置有一个先天性的环状缺口,一般会在出生时自动闭合;若这缺口在婴儿出生后仍无法完全闭合,则容易造成肚脐小肠气。
可幸的是,肚脐虚位大多于两岁前会自行闭上,而且肚脐小肠气跟腹股沟小肠气不同,甚少引致并发症或紧箍小肠。若到小孩两岁后,肚脐小肠气依然没有康复迹象,便需安排进行手术。
可凭肉眼观察症状
如怀疑小朋友出现小肠气,家长应留意孩子的外观变化,如男孩的两边阴囊、腹股沟有否肿胀或不对称,女孩则要注意大腿内侧或外阴唇位置有否肿胀;当孩子站立、大哭、咳嗽或用力排便后,肿胀或不对称状况更明显,如身体平躺、情绪较平静时,肿胀稍微缩回腹腔。
因年幼孩童难以用言语清晰表达身体的不适或痛楚,若家长发现小肠气肿胀位置变大变硬、表皮变红甚至泛瘀,孩子出现呕吐、哭闹、躁动不安等状况,则可能是愈发肿胀的小肠气被缺口卡住,无法缩回,严重可引致小肠缺血坏死,须紧急求医。如果临床病征不明显,医生或会进行超声波、电脑扫描等检查,以作进一步诊断。
除了肚脐疝气可观察至幼儿两岁左右,其他类别的疝气甚少自行康复。若果不及早治疗,疝气凸出的范围有机会愈变愈大,若下坠至阴囊位置长时间压迫睾丸,可影响其血液循环并引致睾丸萎缩,甚至坏死;而疝气一旦被缺口卡住,阻碍肠道血液供应及蠕动,令内里物质无法顺利通过,便有机会导致肠梗塞、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若在已被卡住的疝气位置上过度挤压,更有机会导致肠穿孔。
难自愈须手术根治
以上情况须透过手术治疗才可根治,现时治疗方法可分为传统开腹疝气修补手术及微创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以全身麻醉方式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方式多采用于肚脐疝气,医生会沿着患者的肚脐下方开一个切口,用针线或加上人造物料修补肚脐缺口。
至于腹股沟疝气,多以微创手术处理。医生会在患者肚脐及下腹开出三四个小孔,然后放入手术仪器和镜头,将小肠拉回腹腔原来位置,再利用纤维膜修补腹股沟管的缺口,降低复发风险。
进行微创腹腔镜疝气修补手术的好处是,可以透过镜头同时检查另一边腹股沟是否出现同样的问题,并一并进行修补手术。
此外,若怀疑小肠被紧箍并出现受损、缺血等紧急情况,医生也可利用镜头仔细检视。
小肠气修补手术大多采用可自行溶化及吸收的缝线,故手术后毋须拆线,但须注意保持伤口干爽,一般于一星期后就可移除伤口上的纱布。
家长应留意,避免小朋友在手术后3至4星期内进行剧烈运动或任何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包括弯腰、跳跃等,以防增加小肠气复发的机会。
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院士苏勇柏医生
写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