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出「頭暈」元兇?

旅行旺季前后,前来应诊的人特别多,大多是因肠胃不适、呼吸道感染,或是跟进高血脂、高血压等都市病而来。另外,受头晕、头痛困扰的个案亦属普遍。

头晕的成因错综复杂,可能与药物、情绪及环境因素有关,亦有机会涉及耳部、脑部、心脏健康等。虽然大部分情况皆由小问题引起,但亦因此令不少人忽略潜藏的重大健康危机。

退休不久的王女士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早前因长途旅行而很久没来覆诊的她,一见面便向我大吐苦水:「医生,我最近成日『晕陀陀』,听说年纪大容易出现耳水不平衡,是真的吗?」

头晕可分四大类

我们常说的「头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医生于诊症时,通常会尝试让患者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以及有否同时出现其他病征等,再结合患者过往的病历、临床检查,来协助评估病因。

头晕可细分为四类情况,而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多于一类症状。其一是较多人出现的「晕眩」(Vertigo),即感觉自己或周围环境强烈旋转,也就是我们常形容为天旋地转的错觉;第二类「不平衡感」(Disequilibrium),代表平衡或协调能力受影响,患者可能误以为自己双脚乏力、站不稳;第三类「濒临昏厥」(Pre-syncope),指患者感觉将近失去意识;而第四类为「头重脚轻」(Lightheadedness),患者一般会形容为头部漂浮、感觉不实在、难以专注。

常见因耳石症引起

我们先集中讲上述较普遍的晕眩情况,当中约8 成个案皆由周边性晕眩(Peripheral vertigo)引起。由于位处内耳的前庭系统负责人体的平衡感与空间感,当平衡功能失调,便会导致此类晕眩。

至于常听说的「耳水不平衡」会引起周边性晕眩,正确病名为「美尼尔氏症」(Meniere's Disease),因内耳淋巴液(即耳水)积聚过多而致,确切成因未明。病发时晕眩可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伴随着耳塞、耳鸣,甚至听力欠佳的情况。此症容易反复发作且难以根治,惟透过医生开出的止晕药物、利尿药等将有助促进耳水循环,减少病发机会。

目前医学界倾向相信,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晕眩,英文简称BPPV)是周边性晕眩更为常见的病因,指耳石移位、脱落,影响内耳液流动,令感官讯号出错。因移位的耳石会慢慢被身体吸收,此症多在数星期至数月内可自行康复。

还有一种病因是由于过滤性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入侵内耳所致,医学上称为急性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患者晕眩的情况可能在感染康复后数星期内出现,痛楚程度较严重,但通常会慢慢消失,主要靠药物纾缓症状。

诊断方面,医生或会结合纯音听力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耳蜗电图(Electrocochleography,ECoG)、内耳温差试验(Caloric Test)等来协助断症。

小心涉及脑部疾病

为什么不能忽视头晕症状?因除了由周边性晕眩引起外,另有约两成晕眩个案源自中枢性晕眩(Central vertigo),例如由脑中风、脑神经肿瘤引起。由于脑部神经系统主宰人体的认知能力、肌肉协调、活动能力等,患者可能伴随头痛、吞咽困难、视野模糊或出现重影、面部歪斜、言语不清、肢体出现不平衡感等症状。若果没有及早作出适当治疗,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功能损害,严重者或会出现昏厥,甚至有生命危险。

除了可能关乎脑部健康,医生也会检查患者有否出现心律不正。心律不正泛指不正常的心跳或心律问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地跳动。高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甲状腺疾病等。患者可出现疲倦、气促、昏厥等症状,惟亦有部分个案因病征不明显而疏于处理,发现时已并发中风、心脏衰竭等重症,增加死亡风险。

伴随疲倦、气促或因心律不正

说回王女士的个案,她提及头晕已出现三个多星期,偶尔更感觉呼吸不顺和疲倦。她表示:「有一两次在街上晕一晕,好彩有好心人扶一扶我,如果唔系跌低咗唔知点算!」我立即为她安排抽血,而临床检查亦发现血压和血糖较之前上升不少,指数不「靓仔」。再经一系列心脏和脑部检查后,发现她患有心律不正、脑血管狭窄。所幸发现及时,才没酿成中风。除了调整她的药物分量,我也再三叮嘱她要适当戒口、勤做运动,最重要是定时覆诊,监察身体变化。

事实上,头晕涉及的成因还有很多,故患者切勿自行断症,最妥善的做法就是详细记录不适情形,然后及早求医,有助早一步揪出头晕元凶。

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院士苏勇柏医生

原文刊载:
https://www.cup.com.hk/2023/08/09/vertigo/ 

写一个评论:

*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Member of © 2020 柏贤医疗 All rights reserved.

立即查询
立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