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太見兒子已一歲大,於是重返職場。不過近日兒子顯得躁動不安,頻頻哭喊,李太以為小朋友只是不習慣缺少了媽媽的陪伴。一次孩子哭鬧時,李太發現他的肚臍隆起一個小鼓包,情緒回復平靜時又會縮回去。起初以為只是肚臍未發育完整,但鼓包時有時無,讓她有點擔心,故帶兒子求診。
經醫生檢查後,診斷孩子肚臍的小鼓包是由「疝氣」(Hernia)引致,即俗稱的「小腸氣」,又稱為「脫腸」。
疝氣(小腸氣)是甚麼?
正常情況下,腹腔肌肉層包裹著腸臟、內臟並藏在體內,當這腹腔肌肉層變薄或出現弱點,內臟(多數個案為小腸)經由這缺口被擠離原來的位置,就是疝氣。
小腸引致的疝氣俗稱「小腸氣」,病症常見於嬰幼兒,因為幼兒腹股溝或肚臍的先天結構未完全封閉,大哭或咳嗽時腹部壓力增加,便有機會使部分腸道經由缺口凸出。
小腸氣常見症狀:肚臍疝氣及腹股溝疝氣
嬰幼兒小腸氣分為腹股溝和肚臍兩大類別,家長可憑肉眼觀察到幼童出現「小腸氣」症狀,醫生會視乎病情決定是否需要透過手術根治。
1. 肚臍疝氣(肚臍小腸氣)
李太的兒子屬此類個案。當胎兒仍在母親體內時,肚臍位置有一個先天性的環狀缺口,一般會在出生時自動閉合;若這缺口在嬰兒出生後仍無法完全閉合,則容易造成肚臍小腸氣。
2. 腹股溝疝氣(腹股溝小腸氣)
此類疝氣多跟先天結構有關,在男性胚胎發育時,本來位處腹腔內的睾丸,要經過腹股溝管,才可以下移至腹腔外的陰囊。過程完成後,腹股溝管的開口一般會自動閉合,若無法完全閉合留有缺口,就可引起小腸氣。
女性亦会患上腹股沟小肠气,被挤出的可以是小肠、卵巢或部分输卵管,但因女性的腹股沟管比男性的狭窄,所以患上此症的机会相对较低。
肉眼觀察小腸氣症狀
因年幼孩童難以用言語清晰表達身體的不適或痛楚,如懷疑小朋友出現小腸氣,家長可憑肉眼觀察孩子的外觀變化:
- 男孩的兩邊陰囊、腹股溝有否腫脹或不對稱,女孩則要注意大腿內側或外陰唇位置有否腫脹;
- 當孩子站立、大哭、咳嗽或用力排便後,腫脹或不對稱狀況更明顯;
- 身體平躺、情緒較平靜時,腫脹稍微縮回腹腔。
如果臨床病徵不明顯,醫生或會進行超聲波、電腦掃描等檢查,以作進一步診斷。
肚臍小腸氣有機會自行康復
李太擔心寶寶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醫生安慰她可先觀察寶寶至兩歲左右,肚臍虛位大多於兩歲前會自行閉上,而且肚臍小腸氣甚少引致併發症或緊箍小腸,有機會自行康復。若到小孩兩歲後,肚臍小腸氣依然沒有康復跡象,才需要安排進行手術。
手術治療小腸氣
除了肚臍疝氣可觀察至幼童兩歲左右,其他類別的疝氣甚少自行康復。若小腸氣病情需要手術治療,現時治療方法可分為傳統開腹疝氣修補手術及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
至於腹股溝疝氣,多以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處理。醫生可以透過鏡頭同時檢查另一邊腹股溝是否出現同樣的問題,如有需要便一併進行修補手術,並利用鏡頭仔細檢視小腸是否被緊箍、出現受損、缺血等緊急情況。
預防小腸氣復發
由於嬰幼兒疝氣大多與先天結構問題有關,較難預防,一旦家長察覺寶寶有疝氣症狀,應立即求醫,切勿自行嘗試推回疝氣。
小朋友接受手術治療後,家長應避免小朋友在手術後3至4星期內進行劇烈運動或任何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包括彎腰、跳躍等。另要預防寶寶便秘,以防排便時用力,降低小腸氣復發的機會。
紧张欠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但影响父母和子女的情绪,亦令他们的肠胃健康大打折扣!中大医学院曾进行一项针对本港学生及父母的肠胃和情绪健康问卷调查,发现约两成半学生及一成家长有中等至严重程度的肠易激症状,并表现出较严重的抑郁及焦虑,影响日常生活。
当孩子有较多的肠道症状时,其父母同样也有较多的肠道症状,而在焦虑和抑郁症状方面也有同样结果。肠胃其实仿如第二个大脑,情绪和肠胃健康互相影响,所以父母和孩子情绪紧张,容易诱发肠易激问题。
肠易激是什么病?
肠易激的学名叫“肠易激综合症”,亦称“大肠易激症”,或一般人叫作“肠敏感”。在肠道没有任何损伤、病变下,出现蠕动失调或过敏等功能障碍,属长期慢性疾病,与偶尔出现的肠胃炎不同,后者一般配合治疗后可自行痊愈。
若患上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排便习惯会出现变化,容易感到腹部不适,通常在排便后有所纾缓;大便的频密程度可增加或减少,形态亦可变得过硬或稀烂。除了身体出现不适外,在工作、日常社交及情绪控制等方面也会备受困扰。
此症的年轻女性患者比例较多,惟其他年龄层均有机会患上,包括儿童。暂时医学界对病因还未有确切定论,当中涉及的成因众多,包括患者肠道肌肉收缩紊乱、容易敏感;另外进食油腻或刺激性食物、生活压力大、情绪病患或家族遗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目前此症没有确切的诊断方法,除了根据诊断准则Rome IV criteria评估征状,医生或会因应病人情况建议检查,以排除大肠癌、克隆氏症、溃疡性结肠炎等有相似病征的下消化道疾病。检验项目包括大肠镜检查、化验血液或大便样本、食物过敏测试等。
即使肠易激综合症并不会致命,但会令患者感到诸多不便,故治疗着眼于控制及纾缓病征,医生会处方合适药物,如肠胃止挛药、止泻药、缓泻剂和益生菌补充剂,改善肠道健康。
若子女患有肠易激,建议先了解是源于饮食还是情绪问题。属于前者的话,尝试在饮食上限制或避免摄取咖啡因、乳糖、麸质等致敏食物;另可进食水溶性纤维食物,如燕麦、亚麻籽,改善腹胀。
若属于后者,管理好情绪亦有助纾缓病情,父母多跟子女沟通,了解他们紧张的原因;自身也要学习跟情绪相处,适时跟家人朋友倾诉。此外,作息定时及保持适量运动减压,改善焦虑、受压情绪后,才能减轻肠胃不适的征状。
写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