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見兒子已一歲大,於是重返職場。不過近日兒子顯得躁動不安,頻頻哭喊,李太以為小朋友只是不習慣缺少了媽媽的陪伴。一次孩子哭鬧時,李太發現他的肚臍隆起一個小鼓包,情緒回復平靜時又會縮回去。起初以為只是肚臍未發育完整,但鼓包時有時無,讓她有點擔心,故帶兒子求診。

經醫生檢查後,診斷孩子肚臍的小鼓包是由「疝氣」(Hernia)引致,即俗稱的「小腸氣」,又稱為「脫腸」。

疝氣(小腸氣)是甚麼?

正常情況下,腹腔肌肉層包裹著腸臟、內臟並藏在體內,當這腹腔肌肉層變薄或出現弱點,內臟(多數個案為小腸)經由這缺口被擠離原來的位置,就是疝氣。

小腸引致的疝氣俗稱「小腸氣」,病症常見於嬰幼兒,因為幼兒腹股溝或肚臍的先天結構未完全封閉,大哭或咳嗽時腹部壓力增加,便有機會使部分腸道經由缺口凸出。

小腸氣常見症狀:肚臍疝氣及腹股溝疝氣

嬰幼兒小腸氣分為腹股溝和肚臍兩大類別,家長可憑肉眼觀察到幼童出現「小腸氣」症狀,醫生會視乎病情決定是否需要透過手術根治。

1. 肚臍疝氣(肚臍小腸氣)

李太的兒子屬此類個案。當胎兒仍在母親體內時,肚臍位置有一個先天性的環狀缺口,一般會在出生時自動閉合;若這缺口在嬰兒出生後仍無法完全閉合,則容易造成肚臍小腸氣。

2. 腹股溝疝氣(腹股溝小腸氣)

此類疝氣多跟先天結構有關,在男性胚胎發育時,本來位處腹腔內的睾丸,要經過腹股溝管,才可以下移至腹腔外的陰囊。過程完成後,腹股溝管的開口一般會自動閉合,若無法完全閉合留有缺口,就可引起小腸氣。

女性亦會患上腹股溝小腸氣,被擠出的可以是小腸、卵巢或部分輸卵管,但因女性的腹股溝管比男性的狹窄,所以患上此症的機會相對較低。

肉眼觀察小腸氣症狀

因年幼孩童難以用言語清晰表達身體的不適或痛楚,如懷疑小朋友出現小腸氣,家長可憑肉眼觀察孩子的外觀變化:

  • 男孩的兩邊陰囊、腹股溝有否腫脹或不對稱,女孩則要注意大腿內側或外陰唇位置有否腫脹;
  • 當孩子站立、大哭、咳嗽或用力排便後,腫脹或不對稱狀況更明顯;
  • 身體平躺、情緒較平靜時,腫脹稍微縮回腹腔。

如果臨床病徵不明顯,醫生或會進行超聲波、電腦掃描等檢查,以作進一步診斷。

肚臍小腸氣有機會自行康復

李太擔心寶寶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醫生安慰她可先觀察寶寶至兩歲左右,肚臍虛位大多於兩歲前會自行閉上,而且肚臍小腸氣甚少引致併發症或緊箍小腸,有機會自行康復。若到小孩兩歲後,肚臍小腸氣依然沒有康復跡象,才需要安排進行手術。

手術治療小腸氣

除了肚臍疝氣可觀察至幼童兩歲左右,其他類別的疝氣甚少自行康復。若小腸氣病情需要手術治療,現時治療方法可分為傳統開腹疝氣修補手術及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

至於腹股溝疝氣,多以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處理。醫生可以透過鏡頭同時檢查另一邊腹股溝是否出現同樣的問題,如有需要便一併進行修補手術,並利用鏡頭仔細檢視小腸是否被緊箍、出現受損、缺血等緊急情況。

預防小腸氣復發

由於嬰幼兒疝氣大多與先天結構問題有關,較難預防,一旦家長察覺寶寶有疝氣症狀,應立即求醫,切勿自行嘗試推回疝氣。

小朋友接受手術治療後,家長應避免小朋友在手術後3至4星期內進行劇烈運動或任何增加腹部壓力的動作,包括彎腰、跳躍等。另要預防寶寶便秘,以防排便時用力,降低小腸氣復發的機會。

緊張欠和諧的親子關係不但影響父母和子女的情緒,亦令他們的腸胃健康大打折扣!中大醫學院曾進行一項針對本港學生及父母的腸胃和情緒健康問卷調查,發現約兩成半學生及一成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並表現出較嚴重的抑鬱及焦慮,影響日常生活。

當孩子有較多的腸道症狀時,其父母同樣也有較多的腸道症狀,而在焦慮和抑鬱症狀方面也有同樣結果。腸胃其實仿如第二個大腦,情緒和腸胃健康互相影響,所以父母和孩子情緒緊張,容易誘發腸易激問題。

腸易激是甚麼病?

腸易激的學名叫「腸易激綜合症」,亦稱「大腸易激症」,或一般人叫作「腸敏感」。在腸道沒有任何損傷、病變下,出現蠕動失調或過敏等功能障礙,屬長期慢性疾病,與偶爾出現的腸胃炎不同,後者一般配合治療後可自行痊癒。

若患上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排便習慣會出現變化,容易感到腹部不適,通常在排便後有所紓緩;大便的頻密程度可增加或減少,形態亦可變得過硬或稀爛。除了身體出現不適外,在工作、日常社交及情緒控制等方面也會備受困擾。

此症的年輕女性患者比例較多,惟其他年齡層均有機會患上,包括兒童。暫時醫學界對病因還未有確切定論,當中涉及的成因眾多,包括患者腸道肌肉收縮紊亂、容易敏感;另外進食油膩或刺激性食物、生活壓力大、情緒病患或家族遺傳,也會增加發病風險。

目前此症沒有確切的診斷方法,除了根據診斷準則Rome IV criteria評估徵狀,醫生或會因應病人情況建議檢查,以排除大腸癌、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有相似病徵的下消化道疾病。檢驗項目包括大腸鏡檢查、化驗血液或大便樣本、食物過敏測試等。

即使腸易激綜合症並不會致命,但會令患者感到諸多不便,故治療着眼於控制及紓緩病徵,醫生會處方合適藥物,如腸胃止攣藥、止瀉藥、緩瀉劑和益生菌補充劑,改善腸道健康。

若子女患有腸易激,建議先了解是源於飲食還是情緒問題。屬於前者的話,嘗試在飲食上限制或避免攝取咖啡因、乳糖、麩質等致敏食物;另可進食水溶性纖維食物,如燕麥、亞麻籽,改善腹脹。

若屬於後者,管理好情緒亦有助紓緩病情,父母多跟子女溝通,了解他們緊張的原因;自身也要學習跟情緒相處,適時跟家人朋友傾訴。此外,作息定時及保持適量運動減壓,改善焦慮、受壓情緒後,才能減輕腸胃不適的徵狀。

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

原文刊載:
https://www.mameshare.com/

寫一個評論:

*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Member of © 2020 柏賢醫療 All rights reserved.

立即查詢
立即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