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岁的黄先生,三个月前开始经常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兼肚胀,胃口变差,以致外形逐渐消瘦。黄先生服食治疗胃痛的成药也无甚改善,担心身体出现问题,加上家人劝喻,于是向医生求诊。医生问诊后,建议他接受胃内窥镜检查,经检查后发现胃部出现炎症,还另有2颗瘜肉。
医生在进行胃内窥镜时已即时为黄先生切除胃瘜肉作化验,并于胃黏膜抽取组织,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测试,以诊断胃部发炎的原因。结果显示胃部确实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相信胃炎情况由此而起。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征与消化不良相似易混淆
黄先生不太了解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本以为胃痛只因经常食无定时引起。其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很普遍,全球估计约有3成或以上人口患有此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痛、嗳气、腹胀、恶心和呕吐,但大部分患者未必会出现以上病征,一般需透过进行胃镜检查、活检快速测试(CLO Test)或幽门螺旋菌吹气测试(Urea Breath Test)等来诊断病因。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经由进食或接触受感染的食物、水源或人体分泌而传染,因此经常进食未经煮熟的食物,例如刺身、生蚝或生牛肉等,有机会增加感染风险。黄先生听罢随即向医生「告解」,原来他特别钟情日本菜,尤其爱吃各式刺身、鱼生寿司等。
坊间有说法指,幽门螺旋杆菌「生命力强」!因它是唯一能于胃酸中存活的细菌,可以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内。要知道胃酸的酸碱度一般低于pH2,几乎没有细菌可生存在其中。幽门螺旋杆菌能透过分泌酵素,减弱胃酸的杀菌作用,从而逃过「攻击」,继而破坏胃黏膜,引致胃部及十二指肠出现慢性发炎或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属于第一类致癌物
别看轻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带来的风险,现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旋杆菌界定为可引致胃癌的「第一类致癌物」── 即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
胃部被幽门螺旋杆菌攻击后出现长期炎症,可导致胃黏膜细胞变异,变得像负责吸收养份的肠道细胞(即「肠化生」),失去保护胃壁的功能。若变异情况不受控,便有机会演变成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彻底灭菌减患癌风险
患者需要积极接受治疗,减低受损黏膜细胞演变成胃癌的机会。医生为黄先生处方灭菌疗程(Triple Therapy),即同时服用三种药物,当中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及两款抗生素。完成疗程后,约8成以上患者能成功清除体内幽门螺旋杆菌。
黄先生经治理后已没大碍,并于完成灭菌疗程后进行幽门螺旋菌吹气测试作覆检,结果显示为阴性。至于会否再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医生提醒即使接受治疗后成功灭菌,将来仍有机会复发或重覆感染。因此告诫他应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吃未彻底煮熟、辛辣等刺激胃部的食物,平日饮食要均衡。
另外,黄先生的胃瘜肉化验报告显示为良性,他庆幸及早发现胃瘜肉并已进行切除,因为医生告诉他瘜肉存在于肠胃内的时间愈长,演变成恶性的风险愈高。不过,由于瘜肉有机会再次长出,因此医生建议他定期进行肠胃镜检查,以策安全。
写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