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即拉肚子,自不然会让人联想是否因吃坏肚皮或食物敏感引致。但有没有想过「直肠直肚」可能是肠道疾病的先兆?除了肠胃炎、肠易激综合症等都市病,还有可能与一种相对罕见的肠道疾病——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有关。此病症难以根治且反覆发作,对患者生活和精神造成沉重负担,故又有「绿色癌症」之称。
早前一度传闻英国凯特王妃患上此症,以往个案在西方国家较普遍,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2017年一项相关研究发现,本港的克隆氏症发病率在20年间上升近7倍,可见此症对大众健康的威胁愈来愈大。欧洲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协会组织(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Crohn's & 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ions,EFCCA),联同来自五大洲、超过50个国家的患者组织,发起每年5月19日为「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旨在唤起大众对炎症性肠病的关注。
克隆氏症初期症状如肠胃炎
克隆氏症属于炎症性肠病,初期病征如肠胃炎,患者会经常腹痛肚泻,假以时日伴随大便带血、体重下降、发烧及消化道以外的器官(如关节、眼睛、皮肤)发炎等症状。由于炎症反应可于整条消化道的任何位置出现,即从口腔到肛门均有机会受影响,所以部分患者会反覆出现口腔溃疡(生痱滋)、痔疮等征状。
克隆氏症增罹患肠癌风险
此症目前确切病因未明,但已知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身体免疫系统自我攻击消化道细胞,使患者消化道反覆发炎和溃疡,影响吸收营养,导致体形消瘦。此症较常见于20至40岁青壮年,亦有机会于童年时期首次发病;常见发病位置于回肠末端和盲肠,因炎症可深达整层肠壁,容易引起并发症,包括肠道纤维化、肠道阻塞、肛瘘(又称瘘管)、穿肠、腹膜炎、败血症等,并有机会增加罹患肠癌的风险。
诊断克隆氏症方法
透过大肠镜检查有助及早诊断病情,克隆氏症患者的肠壁大多会变厚、出现裂痕、黏膜层呈鹅卵石般突起。惟有本港研究显示,约四成患者在出现严重征状或并发症时才意识到需要求诊,错过治疗时机甚至危及性命,有机会要进行手术切肠,方可减低病情恶化的机会。
克隆氏症病情难断尾需靠药物控制
克隆氏症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患者因经常出现突发性肚泻而难以自如活动,阻碍正常社交生活。另需于病发期间严格控制饮食,按病情调节为低盐、低纤维、低脂肪或无乳糖饮食,以缓解不适及配合治疗。若肠道因长期发炎演变成肠狭窄症,便需进食低纤维,甚至以流质食物、营养奶代替,减轻肠道负担避免造成阻塞。
由于病症难以治愈或断尾,患者或需终身服药,医生会视乎病患程度处方抗炎药物、免疫系统抑制剂、类固醇或生物制剂等。如肠道收窄情况严重,则须以手术扩阔肠道及配戴造口袋。
克隆氏症与肠道细菌失衡相关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在2021年的研究再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引发「炎症性肠病」因素之一。克隆氏症患者的肠道益菌数量和多样性比一般人少,特别是肠内的坏菌——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含量较高,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继而扰乱患者的免疫系统,引起肠道发炎。
研究团队发现患者年幼时吃过量加工食品有机会是诱因之一,另外平日饮食摄入较多食物添加剂,也有机会引致肠道内坏菌过多而引起持续发炎。
写一个评论: